重蹈覆辙 时光影迷会 电影

 bet36体育     |      2020-02-25 14:19

           


      一般来说,当你想从一部科幻电影的海报预判它的好坏时,如果你发现海报一大半都是主演的大头照,那么这部科幻片的质量很可能会不尽人意——不,哪怕大头照是超帅的布拉德·皮特也不行。

      《星际探索》以一种近乎“独角戏+公路片”的方式讲述一个深空探险故事,表面情节简单易懂,但当你满怀期待地视图深挖其中的科幻或人文内涵时,却只能失望而归。皮特稳定的表演和老戏骨的加盟没能救下口碑,而导演也在重蹈覆辙,重演了他上一部电影的败笔。

      首先,来看看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主角在月球表面遭遇“强盗”的战斗,可以说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优秀的科幻动作场面之一。优秀的导演在拍摄科幻电影中外层空间的场景时,能够精彩地处理外太空“真空”“失重”“无声”的特点,将这些原本危险的因素转换为令人眼前一亮的场面。太空中没有声音,那么角色自己紧张的呼吸声成为了观众耳朵唯一的焦点,配上适时响起的音乐和恰到好处的音效,往往能在音画中创造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星际探索》中月球追逐战便是其中一个代表。

      此外,本片对于未来世界,尤其是近未来的一些畅想,也让我感到编剧的思考。影片中,在月球上,人类已经在那里建起了宜居的城市,可以体验如同在地球上的生活。不过,虽然科技蓬勃发展,人类却仍然被世俗的争端和政治套住了缰绳,为了占有自然资源从地球打到月球,本以为星际移民能够解决人类的终极问题,但在异星上,人类仍在重演历史。

 

          

当我看到月球的情节时,我原本以为影片会继续深入,将太空探索与科学伦理的迷雾逐渐拨开,但却又浅尝辄止,在后半段变回了一部平平无奇的“太空公路片”。

      导演在影片一开头就显示出了他拿捏不准影片主旨的端倪——主角的内心独白过多。本着电影界不成文的“独白/旁白越多,导演功力越差”的定律,我越看到后面,越发验证了这一说法。《星际探索》除开中间一些画面优秀的场景,其余时候的剧情进展与角色塑造大多通过主角无奈又低沉的独白进行,配以刻意模糊的蒙太奇和重复出现的场景,让人逐渐失去耐心。

      如果说观众还能保留一些耐心的话,那完全是因为对结局的期待,希望《星际探索》能在其他科幻片很少涉足的太阳系边缘的海王星轨道上,给出某种终极答案。但这却是影片另一大失败之处——一个不明所以的结局。为什么说表面情节很简单?本片的故事核心是一个“儿子找父亲”的故事,路上经历了一系列波折,最终在终点找到亲人。你或许会以为,片里那位“叛变”的父亲会在道路终点给出一些解释,关于“潮涌”和他一直寻找的“外星生命”,但实际情况是,结局中这些解释全部缺失,整个故事背后的核心原因似乎只是一个老年人的执拗而已。观众本以为会在那颗深蓝色的星球那里看到什么生命与太空的终极真相,但等到的只有一个平面化的角色的无谓牺牲。

 

          

这样的结局恐怕会让人大呼上当受骗——我穿越整个星系去找的答案,竟然就是一个老头子在闹脾气而已?我翻阅了一下导演的履历,发现他并不是初犯。詹姆士·格雷(James Gray)的上一部作品还是2016年的《迷失Z城》,同样是一部“探险片”,情节简单,一位充满决心与技巧的男主角,踏上不被人理解的旅程,前往异境探索某种终极未知,但结局却如同本片一样令人失望,不禁使人发出“所以到底想讲什么?”的疑问,同时还伴随着略显混乱的节奏、过目即忘的配角等等类似的问题。相比下,《星际探索》除了片名用了拉丁语“Ad Astra”,在文艺程度上强过《迷失Z城》那如儿童读物般的片名(The Lost City of Z)以外,似乎还是犯了跟原来一样的错误。

      《星际探索》包含了当今科幻片类型的大部分常见元素:全球化灾难的背景、多种族配角、适当的悬疑要素、为探索未知牺牲一切的“科学家式”疯狂、团圆的结局...并不是说,优秀的科幻片不能使用这些固有桥段,相反,很多优秀的科幻片会用这些“面粉”做出一块“蛋糕”,然后画龙点睛般地在上面浇上自己独特的“奶油”和“香料”——或是震撼人心的幻想,或是发人深省的隐喻,无论如何,影片需要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否则这块“蛋糕”就只是一块干瘪的“面团”而已。

      本片的制片方包含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和博纳影业,以及布拉德·皮特自己的Plan B。可以想象皮特对于拍摄一部太空探索科幻片的兴趣,估计在看到上映结果后被差不多给浇灭了。“科幻片+皮特”的公式最终在国内仅斩获了2200多万的票房,恐怕观众们对于科幻片的追求早就不停留于画面与动作场景之上了,毕竟一部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科幻片怎么能称得上一部好科幻片呢?